基本元器件 - 晶体三级管
晶体三极管是一种 电流控电流 的元器件。
区分极性
除基极外,带箭头是发射极,不带则是集电极。箭头朝外是 NPN,指向里面是 PNP.
不同封装引脚辨认
基本电流关系
三极管电流方向依托于发射级电流方向。
- NPN:发射级流出,所以基极和集电极都是流入。
- PNP:发射级流入,所以基极和集电极都是流出。
规律:
- 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\(i_B + i_C = i_E\)
- 处于放大状态下,集电极电流只受控于基极电流(\(i_C = \beta i_B\)),与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压无关。
- 基极与发射极导通时,分压值 \(U_{BE}\) 约为 0.7V
所以三极管就是一个受控电流源,由小电流 \(i_B\) 去控大电流 \(i_C\),取决于晶体管恒定的放大倍数 \(\beta\)。
所以,\(i_E=(1+\beta)i_B = \frac{1+\beta}{\beta}·i_C\)
输出伏安特性
如图,三极管的输出伏安特性分以下几个区域:
- 放大区:在此区域内,晶体管的 \(i_C\) 几乎不随 \(u_{CE}\) 变化,近似满足 \(i_C = \beta i_B\)。
- 饱和区:在此区域内,晶体管的 \(i_C\) 随着 \(u_{CE}\) 增大而增大。一般认为当 \(u_{CE}\) 小于饱和压降 \(U_{CES}\)(一般为 0.3 V)时,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。
- 截止区:即 \(I_B = 0\) 的那根曲线。但此时 \(i_C\) 并不为 0,因为存在与 \(u_{CE}\) 相关的漏电流。截止区代表晶体管处于几乎没有任何电流进出的状态,近似于完全关闭。
如果我们想用数学公式描述伏安特性,那么需要将曲线简化一下:
简化后,可以这么认为:
- 放大区:满足 \(i_C = \beta i_B\),与 \(u_{CE}\) 无关。
- 饱和区:\(i_C\) 随着 \(u_{CE}\) 增大而增大,近似为线性。
- \(U_{CES}\) 垂直线:饱和区与放大区的分界线。
阻容耦合放大电路
晶体管的工作状态
- 截止状态
- 指基极未产生明显电流(\(I_{BQ}\) 非常小导致 \(I_{CQ}\) 也很小),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相当于开路。
- \(I_{BQ} = 0, I_{CQ} = 0, I_{EQ} = I_{BQ}+I_{CQ}=0\)。发射结零偏 / 反偏、集电结反偏。
- 放大状态
- 指晶体管处于 \(I_{BQ}\) 合适,且满足 \(I_{CQ} = \beta I_{BQ},I_{EQ} = (1+ \beta)I_{BQ}, I_{BQ} = \frac{V_{CC}-U_{BE}}{R_B}\)
- 发射结正偏、集电结反偏。
- 这是模电最常用的状态。
- 饱和状态
- \(I_{CQ} < \beta I_{BQ}\),但还是随 \(U_{CEQ}\) 变化。\(I_{BQ}\) 和 \(I_{CQ}\) 都很大,\(I_{CQ}\) 已经不完全受 \(I_{BQ}\) 控制,且 \(U_{CEQ}\) 所占的电压很小。
- 只要 \(U_{CEQ} < U_{CES}\),就进入饱和状态。此时,再增加 \(I_{BQ}\),\(I_{CQ}\) 也几乎不再增加。
- 发射结正偏、集电结正偏。
- 在模电中应该避免进入饱和状态,而在数电中则期望进入饱和或截至状态。
- 倒置状态
- 集电极和发射极接反了。虽然也不是不能用,但是会造成 \(\beta\) 下降严重。
- 饱和状态就好比水龙头打开了,但水箱里没水,此时就是有多少水来多少水。
- 发射结反偏,集电结正偏。
判断工作状态有三种方法,分别是估算法、函数求解法、图解法。估算法的核心是假设 \(U_{BEQ}\) 约等于 0.7 V,但有误差(电压越大误差越小);函数求解法必须知道输入、输出伏安特性的数学表达式,通过方程求解,一般不会用到;图解法的核心是用伏安特性图和另一直线的交点,求解静态工作点的位置,然后目测结果。
三极管的主要参数
- 电流放大系数 \(\beta\):一般为 10-100 倍,但在应用中取 30-80 倍为宜(太小放大不明显,太大工作不稳定)。
-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\(I_{CM}\):超过可能导致烧坏。
- 集电极最大允许功耗 \(P_{CM}\)
- 集电极发射极间反向击穿电压 \(V_{CEO}\)
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
估算法
其中的 估算静态工作点
,即用简单的方法大致估算出晶体管电路的静态(各支路电流、各节点电位),核心就是假设 \(U_{BEQ}\) 约等于 0.7 V(一般要算出 \(I_{CQ}\) 和 \(U_{CEQ}\)),具体步骤如下:
- 根据 \(U_{BEQ} = 0.7 V\),算出 \(I_{BQ}\)
- 假设处于放大状态,即 \(I_{CQ} = \beta I_{BQ}\),求解出 \(U_{CEQ}\)
- 此时如果 \(U_{CEQ} >= 0.3 V\),则假设成立,晶体管处于放大状态,\(I_{CQ}\) 与 \(U_{CEQ}\) 为所求。
- 如果 \(U_{CEQ} < 0.3 V\),则假设不成立,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。
图解法
图解法的核心,是用伏安特性图和另一直线的交点,求解静态工作点的位置,然后目测结果。
基本放大电路
如图,各部分的作用:
- \(C_1\)/\(C_2\):隔直通交。排除 \(U_{CC}\) 的影响。取值几微法到几十微法。
- \(U_{CC}\):为电路功能;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。
- \(R_B\):提供合适的 \(I_B\),取值一般为几十欧到几百千欧。
- \(R_C\):取值几千欧到几十千欧。
分析:
- 总基极电压 \(U_{BE} = U_{BEQ}+u_i\)
- 总基极电流 \(i_B=I_{BQ}+i_b\)
- 总集电极电流 \(i_C=I_{CQ}+i_c\)
- 总的 \(u_CE=V_{CC}-{i_C}{R_C}=V_{CC}-(I_{CQ}+i_c)R=U_{CEQ}+({-i_C}{R_C})\)
此电路的不足:虽结构简单,但静态工作点不稳定,受各元器件影响大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wiki-power.com/
本篇文章受 CC BY-NC-SA 4.0 协议保护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